用好一流師資建強高校課程
http://m.cs6shortcuts.com2021年12月10日 09:50教育裝備網(wǎng)
始自1997年,由武漢大學寧津生院士首倡設立,6位院士、4位教授聯(lián)合擔綱,推出了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礎課“測繪學概論”。這門課一堅持便長達25年,雖年年講卻能年年新,讓學生們即使下著暴雨也要去聽課,甚至要提前搶座位,選課渠道和旁聽生已擴大至校外。近日,這門低調又“豪華”的課程再次引起網(wǎng)友廣泛關注。
應當說,“座無虛席”“一座難求”“選課秒殺”“抬頭率高”“體驗感強”,是這些課程受歡迎程度的真實寫照;“大氣磅礴”“領略知識魅力”“知天下情懷”則是此類課程較高關注度的真正動因。的確,“6位院士同上一門課”使得這門課程成為“最奢侈的本科基礎課之一”,也充分彰顯了院士們對本科教學的價值認同,傳遞出“課比天大”的價值位序。
課程是人才培養(yǎng)的核心要素,課程質量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(yǎng)質量,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具有全面、綜合和基礎性作用,也是學生從學校教育中受益最直接、最核心、最顯效的方面。唯有把課程建好建強,才能真正彰顯一所高校的用心與實力,也是提升人才培養(yǎng)質量最根本、最堅實的保障。縱使再先進的教育理念、再前沿的教學內容和方法,也都需要通過好的課程,才能真正在學生身上發(fā)生作用,才能切實在學生學業(yè)增值上見到效果。
那么,課程怎么才能建好建強呢?從教育的最新理解看,教育是獲取知識和培養(yǎng)在相關情境中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的過程。從教學的本質上講,大學課程教學應該教什么也就自然比較明晰了。當然,不是要求老師什么都告訴學生,而是所要教的東西一定是這個學科里最為精華的東西。要兼顧并達到兩個目標:一是使概念轉變成學生自己的概念,不僅使學生“知其然”,還“知其所以然”;二是告訴學生怎樣使用這些概念,不僅應使學生通曉其理論價值,也要懂得應用與轉化。而達到這兩個目標的關鍵就是一流的師資,唯有一流的師資才有這個基本素養(yǎng)和能力,并得以貫通、勝任這樣的高標要求。
事實上,建好建強課程并通過實施教學活動有效傳遞出去,靠的就是一流師資的傾心與投入。這要求教師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設框架下,推進課程、教材、教學團隊、教學學術的融合建設,對課堂教學具有發(fā)自心底的尊重和敬畏,骨子里有獎掖后進的育人情懷。他們能夠通過課堂教學,引領和帶動大學生樹立學術興趣,激活求知欲望,開闊學術視野,培養(yǎng)科學精神和文化素養(yǎng),融通學習與做人,促進健全人格培養(yǎng)和價值觀形成,面向學生、尊重學生、提升學生、發(fā)展學生,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智慧、思考問題的方式,以及全面發(fā)展等深度體驗。
同樣,此方面也在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印發(fā)的《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》中有明確體現(xiàn)和呼應。文件強調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、部省合建高校要明確要求兩院院士、國家“千人計劃”“萬人計劃”專家、“長江學者獎勵計劃”入選者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人才建設名課、講授基礎課和專業(yè)基礎課,建設一批中國特色、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課程。之所以如此明確強調,在于名師站得高、看得遠、有智識,能夠系統(tǒng)介紹清楚該領域的前沿何在,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是什么,注重教書與育人相結合,以博識與深思的方式去洞察已知世界和應對未來挑戰(zhàn),善于發(fā)現(xiàn)和調動學生潛能活力,全面提升學生創(chuàng)新能力和發(fā)展能力。應該說,6位院士的堅守,為高校人才培養(yǎng)樹立了標桿典范。
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、課堂質量革命,改到深處是課程,改到痛處是教師。坦白地講,教師在課程教學方面,往往會耗時較長、見效較慢、奉獻較多、回報較少。曾經(jīng),一些教師更熱衷于申報課題項目獎項,無暇顧及課程教學;一些教師雖身在課堂,但心已遠揚。要知道,課堂絕不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要學生配合自己演出、完成預設教學設計的地方,而是教師充分重視并站在學生角度設計課程,以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重視程度、興趣,主動愿意努力挑戰(zhàn)為切入點,真正使師生雙方構成一個共同在場的精神家園與學習共同體,推行一場教與學互動互促的教學革命。
基于此,應深入貫徹落實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》要求,多維度考察教師教學、科研、社會服務、文化傳承創(chuàng)新等方面的成績與貢獻,倡導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,踐行立德樹人是教師的第一要務。對那些教學、育人投入多,成效明顯的教師,應通過有效制度不斷激發(fā)其熱心從教的持久動能,讓他們有奔頭、有甜頭。努力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、舒心從教、靜心從教。
一流師資精心打造的課程,既是一流水準、頂尖水平的“匠心之作”,又是春風化雨、細水長流的“滴水漫灌”之果。為達到“全員、全過程、全方位”的育人實效,高校則應以細致而全面的學習支持服務保障體系,讓優(yōu)質課程吸引更多學習者,激發(fā)其生命自覺,促進主動學習、深度學習。當然,成為校內外師生心目中的標桿“金課”,仍需以“極致思維”力求課程資源更加完備,把優(yōu)質課程資源最大程度、更廣范圍共享共建共用,發(fā)揮更富有知識價值的“硬核”力量。
(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